桐柏县2022年度桐柏好人先进事迹
浏览:2002 发表时间:2023-02-21 16:22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每个优秀的桐柏儿女都书写着关于“好人”的故事。
王大江
王大江,男,汉族,1972年6月出生,河南桐柏县人,中共党员,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作为一个党龄22年的共产党员,疾控中心唯一的流行病专业副主任医师,全县该领域唯一的研究生,二零零三年抗击过非典的主力军,自2020年1月21日桐柏县疾控中心正式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案以来,他吃住在单位,并亲自参与新冠肺炎的疑似、确诊病例的流行病调查外,抽空培训组建流调队伍。从1月22日至2月15日,24个昼夜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市县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第一手的数据。2020年12月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桐柏县最美共产党员。
肖书鼎
肖书鼎,男,汉族,198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先后在多个基层一线岗位上磨炼,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善于攻坚克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为全局民警树立了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凸显,先后荣获省、市、县各级荣誉48项,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2次。爱岗敬业是他的人生观,甘于奉献是他的座右铭。工作中,他主动建言勇担当,高位谋划参智囊,加班加点超常态,亲力亲为求质量,引领他人树榜样,负责的公安宣传工作连续多年位于全市和全县领先位次。他身上时刻展示着公安民警的朝气蓬勃和善于钻研的韧劲,其警务科技微创新项目“微信一键挪车”荣获河南省公安机关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大家都说,他就是桐柏县公安局警营里的“钢铁侠”和“多面手”。
魏爱武
魏爱武,女,汉族,197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桐柏县大河镇土门村人。自父辈起,魏爱武家就一直致力于荒山绿化、植树造林事业,经过几十年来的苦心经营将大河镇土门村的600多亩荒山披上绿装,县城周边的500多亩荒坡改造成了绿化苗圃。多年来,她把带动周边青年农民脱贫致富视为己任,鼓励引导他们灭荒种树,主动向他们赠树苗、增技术、帮销售,带动了一大批人种植绿化树,先后向12所学校、50名青年农民赠树赠苗20000多棵,价值20多万元,成活率达96%。先后获得“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提名奖”等荣誉。在2019年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她托人在国外购买200套防护服、鞋套,寄发到湖北省中心医院。2021年7月下旬,河南省北部突发暴雨成灾,她带领3名公司员工于25日至28日赴新乡救援,在新乡帮助受灾的企业和群众搬货,并采购价值3000多元的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食物,免费赠送给志愿者。2021年,她捐助5000元为大河镇黄庄小学教师们换新桌椅凳。邻居身患绝症,她主动为其提供帮助,邻居去世后她仍然坚持资助邻居的女儿上学至今。
刘长林
刘长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1月出生,蓝天救援队队员。自2018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他多次参加各种灾害救援及保障活动。2021年7月,郑州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面对豫北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刘长林逆行而上,第一时间奔赴郑州,不眠不休连续奋战30余小时,和救援队队员一道转移被困人员227人,其中幼儿16人,孕妇1人;郑州灾情缓解后,他又转战新乡、卫辉救灾一线,双脚因为一直泡在水里以至于浮肿变形,但他忍着脚痛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中。队友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休息一分钟就耽误救出一名受困群众”。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先进事迹,但他以“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品格,用“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言行诠释着公益人的职责和使命。
唐兴宇
唐兴宇,男,汉族,中共党员,月河镇唐城村人。2021年7月21日上午,郑州市突遇特大暴雨,水位不断上涨,大街已变成了湍急的河流,唐兴宇走到郑州城区一处立交桥时,看到洪水中漂浮不少汽车,他意识到车内可能有人员被困,于是对水中的汽车逐一查看。下水没走多远,他就看到一辆车门半开、漂在水上的车里面卡着一个人,赶紧游过去施救。门好不容易打开,又发现车内人的腿卡在车座里,唐兴宇使劲蹬车座,最后和另一位年轻人一起合力将困在车内的男子救上岸。为确保没有其他被困人员,唐兴宇又返回水中多次查看,直到再也没有任何发现后才返回岸上。回到桐柏,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一如既往下地劳作,但他们下水救人的过程被人拍下发到网上,网友们纷纷留言:“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就叫他们英雄吧。”
郑保勉
郑保勉,男,汉族,1967年2月出生,桐柏县嘉木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靠公平公正和优质产品获得茶农和消费者的信赖,将企业经营成为桐柏县茶企的典范。从事茶业二十余年来,他不仅生产产品做到诚信,做企业管理也讲诚信,特别是对员工和采摘工人,他决不拖欠工人工资。为帮助村民种茶,他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鼓励贫困户土地入股,参加年底分红,增加贫困收入,优先吸纳出租土地的贫困户农民义工,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此外,还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帮助50多位贫困群众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使其成为全乡、乃至全县的技术骨干,并以月薪不低于3000元的待遇向示范区和辐射区企业推荐,增加贫困人员收入。
薛涛
薛涛,男,汉族,1978年6月8日出生,于1995年12月入伍,1998年11月退伍,是一名桐柏县环卫处普通的职工,“孩子很好”看似一句简单普通的话,却是薛涛父母对他精心待奉双亲的孝心的极大肯定。2019年他母亲因两次脑梗,经治疗后半边身体瘫痪,脑梗后遗症使其生活不能自理,他三年多来精心待奉母亲,每天为母亲洗脚,隔一天擦洗一次身体,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累,他对母亲的待奉从未间断,在他三年多如一日的照顾下,他的母亲现在能够从卧床不起转到坐轮椅简单活动,在今年年初他79岁的老父亲又被诊断为食道癌、冠心病,经手术食道切除百分之九十,又安放了心脏支架,长期需要通过胃管打流食,他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肩负着照顾好两位患病老人的责任。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把父亲需要服用的流食和母亲吃得早餐赶在七点钟左右做好,在两位老人起床后,给母亲洗漱完毕,让母亲先吃上饭,然后用针管给父亲通过鼻饲管往胃里打流食,把两位老人安顿好后,自己匆匆吃过早饭在八点前赶到工作单位上班。在上班期间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
杨春景
杨春景,女,汉族,1977年1月出生,1998年8月从学校毕业之后,回到了豫鄂交界大山深处的家乡从教,这一教就是24年。她常年与山里的留守儿童“厮守”在一起,以桐柏山一样质朴淳厚的胸怀,温暖着每一位留守儿童;以石步河湖一样深沉明净的爱心,滋润着每一个山娃子。她是孩子们心中的“杨妈妈”。她,这位在革命老区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4年的“老教师”,平凡岁月中沉淀着她光辉的教学历程,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多次被评为:“省骨干教师”、“市文明教师”、“县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县优秀班主任”,桐柏县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这些荣誉的都是对她工作的肯定。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她把忠心献给党,把安心留给家长,把爱心传递给孩子,让初心伴随教育。不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的杨老师始终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
李道玲
李道玲,女,汉族,1963年1月出生,她被评为河南省中原名师、河南省幼儿园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南阳市优秀教师、南阳市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南阳市优秀班主任、南阳市中小学师德标兵、南阳市《暖心教师暖万家》“先进个人”、南阳市首届“教育世家”等荣誉称号。她在三十五年的幼教生涯里,把“爱心、耐心、责任心”时刻铭刻在心,妥善处理过抽畜晕厥的孩子,冒着大雪护送过生病的幼儿,以园为家,作为河南省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勇挑重担,带领青年教师积极送教下乡,上公开课,开展课题研究,她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掀起“家乡桐柏传统文化,从娃娃抓”的热潮。在全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把成果集推广到乡镇幼儿园,暑假期间冒着酷暑高温带领工作室成员利用废旧材料精心为偏远的乡镇幼儿园制作玩教具。并亲自送给孩子们分享快乐。为扶持园所区域材料不足解了燃眉之急,进一步充实了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委会活动,到康乐老年公寓敬老院,开展“走进敬老院、情暖重阳节”志愿服务活动。还承担了省级名师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的培训任务,在疫情的关键时刻,做好疫情的宣传工作,每天加班收集整理编辑,在公众平台和博客分别发布120期,同时,开展了网络直播公益活动,他隔空传爱,也为抗疫的事迹分别在南阳日报教育工作部和桐柏县教育局公众平台发布。
王光伟
王光伟,男,汉族,197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桐柏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庭长。16年来,王光伟同志“舍小家,顾大家”,一直坚守法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敬业奉献。让一个“小伙子”成长为审判业务骨干的背后,是16年的坚守,是5千个日日夜夜的工作,是审理过的3千余案件。如果说青年就是用来奋斗的,那么王光伟同志就是新时代青年法官中奋斗的楷模。用青春书写初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是他16年来已经践行的使命。作为法官,为了化解邻里纠纷,他脱下法袍为当事人“抬石架桥”,当事人感动万分当即撤诉;为了让当事人“老有所养”,他将庭审开到了村头巷尾,一番苦口婆心教育之后,之前不愿老人的子女当场泪目决定赡养老人;土地纠纷化解之后,当事人送来争议土地上种出来的葡萄想来感谢他,他严词拒绝,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工作以来,王光伟被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百优”政法干警;被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市法院优秀法官、全市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三次被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三等功。
张志发
张志发,男,汉族,197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桐柏人,北京北方丰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2010年入选桐柏县电视台主办的“天南地北桐柏人节目”,成为走出去桐柏人的励志典范;2022年3月被推选为桐柏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他心系家乡,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于2005年5月出资金10万余元将家乡罗畈村张庄组2公里的主干道土路修建成了水泥路,方便群众出行。家乡人为了纪念张志发这一举动,特将该路命名为“自发路”。2014年响应国家 “外出有识青年回乡创业”的号召,成立了桐柏县志发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吴城镇罗畈村、月河镇汪庄村地邻土地合计1150亩土地,将零星分散的小地块整改为相对平坦,利于机械耕作的大地块,并打井铺设灌溉设备。种植茶叶和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及种苗繁殖。该合作社于2016年被南阳市政府评为“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开发“苏翠1号”早熟梨,投资600余万元将该项目基地建于老家桐柏县罗畈村,带动桐柏县埠江镇、安棚镇、大河镇等种植大户发展“苏翠1号”早熟梨种植。他为人诚恳,富有爱心,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关注并热心支持桐柏的教育事业,2015年向桐柏淮源教育公益发展基金捐款3万元。8年来在家乡投资总计1200万余元。
张玉梅
张玉梅,女,汉族,1977年7月出生,她出生于桐柏县朱庄的一个小山村里,在勤劳善良的乡亲们的爱护下长大,深知基层百姓的艰辛。在淳朴父母的教育和感知下,从小就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她从事美发工作多年,每次看到贫穷艰难的老人来理发,她都会给他优惠甚至免费,还多次带着团队到部队营区给部队官兵理发。在桐柏多次的疫情紧张时刻,她多次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活动中。2020年桐柏疫情爆发期间,她主动向桐柏县城关镇政府捐赠现金和手套,鞋套等物品,还被城关镇政府授予爱心企业称号。2021年重阳节时,她带着店里的员工去寿星阁老年公寓,为老人们送去物品,义务给老人们理发剪指甲,受到了寿星阁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和依依不舍的欢送。今年春季,她带领全体员工去朱庄乡敬老院,给家乡的孤寡老人们送物品,并义务给他们理发。她住家的附近有一个残疾人叫夏清泉,独居,生活多有不便。她经常帮忙撘衣服、搬东西,包饺子给他改善生活呀等,让他长期喝上放心水,给他买几百桶水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感召下,她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邵金坡
邵金坡,男,汉族,党员,1972年2月出生,现任胡家沟村卫生所村医、所长。2016年度、2020年度被城郊乡卫生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20年度被城郊乡人民政府授予敬业奉献荣誉称号。1990年毕业于卫校后回村随父从事本村医疗卫生事业至今。武汉疫情爆发后,他第一个请缨到桐柏县东站高速路口值班,担负起守护好桐柏“东大门”的任务。作为一名村医他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雪还是下雨,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他还经常开展巡诊工作,积极的向村民讲解卫生健康知识,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经常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本村一聋哑人独居,他就定期送医送药上门。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他以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柴君
柴君,女,汉族,197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桐柏县埠江镇人,社区服务中心新北社区项目员工,现任埠江镇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油田老年大学双河分校区校长兼新北社区会计工作。2019年,油田四供一业移交地方,镇政府领导班子,任命柴君同志为该中心副主任,全面负责党群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她承办了埠江镇“油地融合共发展退役军人建新功埠江镇脱贫攻坚文艺汇演”“情满珠江青少年才艺展”“埠江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等大型文艺演出,参与了埠江春晚的编排。疫情期间她和同事们始终坚守防疫一线、她不畏寒冷与病毒传播,坚守社区防控工作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担当,她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她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践行了党员的使命担当,时刻不忘守责尽责,奏响了油地文化融合和美新乐章。
刘中兰
刘中兰,女,汉族,1952年5月出生,桐柏县城关镇东环社区人,刘中兰今年70岁,是东环社区庵上小区的居民代表,也是一位退休教师。小区里的居民,提起刘大妈,都称赞她是个非常热心的好人。刘中爱为人随和、开朗,助人为乐是她的家常便饭。每年端午节,她都会召集她的老姐妹们一起做香囊、艾叶枕头,免费送给公交公司、社区居民。多次捐钱修路,为留守儿童献爱心,送艾绒围巾、帽子、手套、护耳、文具盒、笔等,为贫困儿童捐献1000元钱。到程湾乡给留守儿童送粉条160斤,围巾、手套、护耳、文具盒等180套,到安棚乡献爱心送以上东西200余套,为中山医院、教育局、玫瑰鑫城各送花40盆,10余年为周边的环卫工人送帽子100余顶,还为他们施茶多年。她常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她人老心不老,永远和时间赛跑,多做些好事,善事,走好文明最后一站路。